科尔沁蒙古族姓氏的变迁

中国姓氏是人类血缘关系的标记,是人类社会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是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家庭或宗族的群体标志,也相信大家对于内蒙古科尔沁这个姓氏并不陌生,那么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个姓氏呢?下面就让小编带着你来仔细阅读下文章。

科尔沁蒙古族姓氏的变迁

内蒙古科尔沁是着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斯尔的领地。蒙古语中,科尔沁的意思是“造弓箭者”的意思。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原因科尔沁蒙古族的姓氏与名汉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下面对科尔沁蒙古的姓氏汉化等问题进行探讨一下。

蒙古族人汉族姓氏,随着民族融合和文化相互渗透,蒙古族人开始起汉族名字,还有一些蒙古族人改用汉字单姓,纯牧区地区蒙古族没有汉族名,主要是临近汉族地区的蒙古族,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蒙古民族姓氏汉化的现象,自古就有,其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元朝开始更普遍。主要特点有:一是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二是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三是由人名得姓氏。四是既非以部落、氏族为姓,也不是以父名为姓,而是出于历史上一种特殊称呼。五是某种职业的汉译为姓氏。六是本氏族图腾标志的动物为姓氏。七是与其他民族一样与本民族的外号为姓氏。八是社会地位为姓氏。九是以颜色为姓氏。十是古代蒙古族军事组织上的数字为姓氏。十一是由居住地为姓氏。十二是蒙古族人汉姓的另一个由来是直接使用汉姓或以谐音取姓或与音近的字为姓,蒙古族多音节的族姓按语意译为汉姓。十三是明代常给蒙古人赐姓。

忽必烈帝采取的汉化政策主要是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加强军事改革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上的负担,都有不同的规定。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讲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当时多数色目人与蒙古人的助成汉化。

蒙古族姓氏汉化的过程是复杂多样的。这种汉化主要分两种情况:一为赐姓,一为改姓。而且这两种情况又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蒙古族改姓既有政府强制下令改为汉姓,也有自愿放弃原有的姓氏而改汉姓的情况,其中政府行为大多有一些政治意味。

元朝末年,由于蒙古统治集团发生内讧以及无法克服的各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了广大农民揭竿而起,形成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68)八月占领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是北元以及蒙古王公贵族仍拥兵自主,与明朝对抗。而在中原的许多蒙古人却成了明朝统治下的属民。朱元璋把国内的除汉族外的民族称为“夷狄”,对蒙古人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明朝是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汉族成了统治民族,汉族统治者对被统治的蒙古人赐姓和名,目的是同化一部分蒙古人。如元朝末年,名叫伯颜帖木儿的蒙古将领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不过,有一次打了败仗,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

民族同化蒙汉杂居地区比较突出。有许多蒙古人与汉族杂居后改用汉族姓名并逐渐汉化。其中有些官吏自愿请求改用汉姓汉名。如帖占歹改姓名为李戍、也鲁火者改姓名为鄂雄、舍儿伯改为马信、福僧改姓名为李英、朵来火者改姓名为何宽、伯不花改姓名为卢荣、阿刺虎力改姓名为乌忠、脑兀改姓名为马政、也先改姓名为王伦、失连台改姓名为薛忠等。如道同,“河内人,其先蒙古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