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图腾释义:卫姓图腾解说

  解说百家姓卫姓图腾的释义。卫姓,历史源流有七,它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卫满朝鲜国姓,历史上是出自周代王族,是山东名门望族的姓氏。

百家姓的图腾释义:卫姓图腾解说

  卫,宿卫也,指值宿守卫之人,是一会意字,由“韦”、“币”、“行”组成示意。“韦”是围的省笔,表示围守;“币”是周匝、环绕周围巡行之义;“行‘’表示士兵的行列。甲骨文中的卫字,上部是朝左的一只脚,下部是朝右的一只脚,中间是口,表示城邑或部落驻地。卫,保卫、护卫之义。

  卫系韦的演变。在甲骨文中,韦字像两手搓揉猪皮之状,韦的本义应是揉皮。在古代加工皮革的五类工匠中第四类为韦。因此,韦又称卫,乃将韦皮挂于大长廊墙上,或者围绕部落周边的树上,风干后韦皮不易腐坏。为防其他氏族部落人来抢夺,常派人守卫,故称卫。卫人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和族徽,居住于原韦人居过的地方,最终形成卫国,出现卫姓。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姓氏图腾是原始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是他们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则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

  ①指今整个山西省。

  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

  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友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部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大堂:山西卫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卫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卫氏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