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品菜肴”——当鸡汤遇上西施舌

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以汤菜闻名海内外。而西施舌是闽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但是当鸡汤遇上西施舌又会产生怎样的美味呢?
  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闽菜文化看看这道闽菜中的神品之作吧!

“神品菜肴”——当鸡汤遇上西施舌

这道菜属于汤菜,可谓闽菜系中以海鲜味原料烹制的“神品之作”。

(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写道:“西施舌为闽产,以之为羹,甚鲜腴。”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写道:“福州的海蚌产于二三月,其肥美要算来自长乐蚌肉,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就是海蚌的舌头部分。

西施舌,通称”海蚌“,贝壳大,略呈三角形,壳表具黄褐色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呈淡紫色。

西施舌,通称”海蚌“,贝壳大,略呈三角形,壳表具黄褐色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呈淡紫色。中国沿海虽均有分布,但唯有长乐市梅花镇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带的西施舌品质最优,誉称”闽江蚌“。

海蚌,正如以上诸书所言产自长乐,以长乐漳港出产者为最。该处恰好是咸淡水交汇之处,泥沙经海潮筛洗,洁白晶莹,形成一片方圆不大的平坦浅海沙滩。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出产的海蚌每个重二三两,最重不超过五两,肉质鲜嫩,舌尖甘脆,味美无腥,为其他地方所不能及。据说,出产如此鲜美的海蚌,全世界唯有长乐市漳港与意大利威尼斯。

“汆”是指小型原料在沸汤中快速致熟的烹法。“汆”法在宋代就始见于文献。“鸡汤汆海蚌”这道菜肴可称闽菜中的神品,虽只有一阁”阔约大指,长及二寸“的舌尖和一笑盅鸡汤,但它囊括了闽菜的“清、淡、鲜、脆”四大特色。

这道肴馔之所以称“神品之作”,“汤”也是关键。这种“汤”称“三茸汤”。首先,用家养的老母鸡(留下鸡脯肉、鸡血)、猪背脊、牛肉,清炖后沉淀去杂质,过滤出“汤”;其次,将鸡脯肉剁成茸,加鸡血捏成丸,俗称鸡茸丸,上笼屉蒸后,再沉淀去杂质。经过炖、煮、蒸三道工序,最后做成清澈如水的“汤”。

海蚌肉先用清汤断生,再用“三茸汤”初汆后汤即倒掉,达到蚌肉入味。待上席时,用烧达100℃的“三茸汤”当席汆蚌肉,上桌即品尝。所以,这道菜可谓闽菜之最高境界:“清淡鲜脆”和“醇和隽永”。

“鸡汤汆海蚌”在宋代就有这道菜肴了。历代人在品尝这道菜后,都难以忘怀,推崇备至。

“神品菜肴”——当鸡汤遇上西施舌 第2张

北宋理学家吕本中到福建当官,馋到西施舌,诗云:“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性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曹起妄情”。

明代任福建提学副使的王世懋,记入闽所历之事,就有:“海味重天下者,称西施舌、江瑶柱”。

嘉庆四年(1799),正一品翰林李鼎元作为出使琉球国的副使,着《李鼎元使琉球记》一书,记载到达福州并准备航行琉球的数十日里,天天有人宴请,却只记录闽浙总督宴请时上的西施舌这道菜肴:“初食西施舌极鲜美,江瑶柱次之”。

清初,美食家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有,其中《西施舌》:“吴人输一钱,思靓西子颊。如何得网中,宵分齿共舌”。

(清)李渔品尝“西施舌”后专写一段话:“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江瑶柱’二种。……所谓‘西施舌’者,状其形也。白而洁,光而滑,入口咂之,俨然美妇之舌,但少朱唇皓齿牵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

上世纪30年代,梁实秋先生第一次品尝西施舌时也发出惊叹:”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1939年,蒋介石在江西南昌行营举行宴会,就专点此道菜肴,电令福建省政府专机空运海蚌到南昌。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去台湾,他在大陆最后的午餐就是在福州义序机场就食,还念念不忘此菜肴。

20世纪60年代后,邓**、朱*、李**、胡**、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过这道菜肴后都给予很高平家。我国领导人多次宴请外国元首,如美国的里根、英国的撒切尔、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菲律宾的阿基诺等等,也均有此道菜肴。福州名厨曾大奥港、澳、台及东南亚献艺,“鸡汤汆海蚌”总是以其独特的烹技与风味饮誉当地。

以上所言,足以证明“鸡汤汆海蚌”这道菜肴乃古往今来的神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