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样板戏其实有二十多个,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样板戏就是八个,又不知道是那八个,所以八大样板戏的确立是在后了。那么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的由来又是什么呢?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你了解。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八大样板戏的由来
  “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领袖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1968年5月,《毛领袖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发行,新华社配发了一篇报道,副标题是“邮电部为八个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八个样板戏”的说法已经很明确了。而比较活跃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未进入“八个样板戏”行列,后来的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和《平原作战》等也都不属于“八个样板戏”之列。

在所有样板戏中,无论优秀程度、影响程度或是群众对剧目和内容熟悉的程度,特别突出的明显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戏。虽然似乎样板戏的数目被公认有八个,但是大众比较公认的样板戏却只有这五个(且不提不少人认为样板戏只包括京剧),因而“八个样板戏”一词无法非成是。并且,与约定俗成的泛称不同,它的数字只能被当真,永远转变不成虚数,它最终只能成为与不实传说相伴的贻误后人的具有贬义词性质的伪语。

样板戏是指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总共涉及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最优秀的八个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第2张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 、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耿巧云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第3张

《智取威虎山》该剧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京剧院原创的作品,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终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由童祥苓饰演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第4张

《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 、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 饰阿庆嫂,谭元寿 饰郭建光。后经国家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领袖定为《沙家浜》。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第5张

《海港》是上海京剧团根据淮剧《海港的早晨》集体改编的现代京剧剧目。故事是这样的,1963年夏,上海港某装卸区码头工人们紧张抢运援助非洲的稻种,暗藏阶级敌人钱守维趁机破坏,将玻璃纤维倒入散包小麦里,并造成了错包。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及时发现阴谋,组织工人连夜翻仓,追上驳船,调回散包,胜利完成援外任务。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第6张

《奇袭白虎团》期间,《奇袭白虎团》被封为“样板戏”,该剧的导演尚之四和编剧之一孙秋潮却成为“反动学术权威 ”、“牛鬼蛇神”横遭批斗。山东省京剧团曾一度调往北京,编入中国京剧团。1972年,该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 摄制成艺术片,基本保留了该剧的风貌。近来,山东京剧院青年团刘建杰等复排了这出戏,同样非常成功。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第7张

《白毛女》是由王滨、水华执导,田华、张寿维、胡朋、李百万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喜儿的故事。

八大样板戏有哪些,八大样板戏由来 第8张

《红色娘子军》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 出品的历史故事电影,由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向梅、陈强等主演。该片曾创造6亿票房。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