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不管对什么动物来说,生老病死都是必经的轮回,这就是一个自然生命的过程,无法避免,但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也成就了很多长寿的动物,甚至不老不死,不受大自然的规则的限制,本期城市文化,带你来看看世界上十大最长寿动物。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灯塔水母
  一种被称为“灯塔水母”的微型海洋生物,很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会死亡的生物。科学家们介绍说,“灯塔水母”的直径只有4-5毫米,但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灯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

伞形身体的直径和高度基本相等。向外凸出的一面称外伞面,凹入的一面称下伞面,下伞面的中央有一下垂的管称垂唇,垂唇的游离端为口,伞的边缘有一圈触手,钩手水母下伞的边缘向内伸出一圈窄的膜状结构,称为缘膜,缘膜是水螅纲水母的特征。

体壁结构是由两层上皮肌肉细胞中间夹有中胶层构成。由胃囊向伞缘伸出4条的辐射管,并与伞缘平行的环管相连,由环管也可伸出离心的小管进入触手,直达触手末端。在伞缘或触手基部有感觉器官,例如眼点)或平衡囊。灯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

多生活在热带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它们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

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这种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口区腺细胞分泌的粘液有利于食物的吞咽,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层的腺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使之形成许多多肽,同时在胃腔中由于营养肌肉细胞的鞭毛运动,食物得以混合与推动。经这种细胞外消化之后,开始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营养肌肉细胞的伪足吞噬食物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大量的食物泡,经过酸性及碱性的化学过程之后,营养物质由细胞的扩散作用输送到全身。

具有一种“返老还童”的神奇本领。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其特征是性成熟的(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这被称作分化转移。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老的水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2张

南极洲海绵
  海绵动物起源于5.7-5亿年前的寒武纪;其中390属已被确认源自白垩纪(1.35-0.65亿年前)。形态各异,体形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单生或群生;这种多孔滤食性生物体大多“无柄”地直接附着在基质上;它们没有器官,也没有明晰的组织,但有细胞的分化,其细胞种类非常复杂;它们的骨骼要么没有含钙或含硅的骨针,要么没有有机的海绵硬蛋白纤维;有水沟系统;通常为雌雄同体,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所有海绵动物的结构都十分相似;它们简单的体壁包括表皮(上皮)、连接(连合)组织和多种类型的细胞,其中包括能通过原生质的流动来移动(变形运动)的细胞(变形细胞)。这些变形细胞在其内部组织中游移,拉伸骨针并产生海绵硬蛋白丝。海绵动物并非完全不能移动,它们身体的主体能通过肌细胞的移动进行有限的活动,但在通常情况下,它们却往往固定在同一地点纹丝不动。

海绵动物的身体柔软,但许多触摸起来却很结实,这是因为它们的内骨骼是由坚硬的含钙或含硅、杆状或星状的骨针和/或网状蛋白质纤维即海绵硬蛋白所组成的,譬如浴海绵就是如此。有些物种的骨针可能穿透其海绵表面,一旦人们触摸它们就会引起皮肤感染。

海绵动物是滤食动物,它们滤取水中细小的碎石和细菌为食,分解其中的氧气和有机物并将废弃物排走。水通过海绵动物体表的细孔进入水沟系,并移动到顺着环细胞或襟细胞这类有鞭毛的细胞排列的小室中;环细胞吸收通过在变形细胞间传递的食物颗粒,最后常通过其体表上火山状的排水孔将水排出体外;水主要在环细胞鞭毛的作用下,穿过海绵动物的全身。

或许由于南冰洋的极度低温,这种不能移动的生物拥有一种相当缓慢的生长率。其中最古老的一些个体估计有1550年的历史。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3张

锦鲤
  锦鲤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全世界共有鲤科鱼类210属3700种以上。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

锦鲤的祖先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用鲤,鲤鱼的原产地为中国。锦鲤在中国已有1000余年的养殖历史,其种类有100多个,锦鲤各个品种之间在体形上差别不大,主要是根据身体上的颜色不同和色斑的形状来分类的。它具有红白、黄、蓝紫、黑金、银等多种色彩,身上的斑块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

鲤鱼除观赏用外,还可食用,还可以入药治疗疾病,有开脾健胃、利小便、消水肿、止咳镇喘及发乳之功效;肉可治疗门静脉肝硬化、慢性肾炎、咳嗽、哮喘、产妇缺奶、妇女月经不调或血崩等症;血可治口眼歪斜;胆汁能治赤眼痛肿和化脓性中耳炎。

它们通常都被饲养于装有人工假山的水池或者装饰性的池塘中。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品种寿命超过200年,目前已知寿命最长是一条名为Hanako的锦鲤,死时年龄为226岁。

锦鲤体格健美、色彩艳丽、花纹多变、泳姿雄然,具极高的观赏和饲养价值。其体长可达1-1.5米。锦鲤由不同的色彩、图案和鱼鳞来区分。

锦鲤的色彩包括一到三种颜色,其中包括:白、黄、橙、红、黑和蓝(一种由于鱼鳞下黑色所呈现的浅灰色阴影),颜色成无光或有光泽的。尽管图案有着无尽的变化,但最好的图案是头顶的圆形小斑点和背部阶梯石状的图案。鱼鳞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大或小;或者有皱褶,如同“钻石”一般。

杂食性。锦鲤生性温和,喜群游,易饲养,对水温适应性强。可生活于5-30℃水温环境,生长水温为21-27℃。

除水温的高低和饵料的丰富能影响锦鲤的生长速度外,雌、雄鱼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差异。锦鲤的年龄测定,与多数鱼类相同,测定鳞片的年轮数,即表示锦鲤的年龄。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4张

海洋圆蛤
  海洋圆蛤(冰岛北极蛤)是一种被用于商业开采的蛤类物种。研究人员们已经把贝壳上的黑色同心圆或者说圆环解释为年份标记,与树的年轮非常相似。一些收集到样本已经被估算出具有超过400年的寿命。

圆蛤即厚蛤。蛤的可食种。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无脊椎动物。典型种类有北圆蛤又称樱桃核蛤、小颈蛤、硬壳蛤)和南圆蛤。北圆蛤长约7.5-12.5公分(3-5寸);壳白色,无光泽,厚实,圆形,具明显的同心圆纹;分布于圣罗伦斯湾至墨西哥湾一带的潮间带,是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食用蛤。南圆蛤长约7.5-15公分;壳白色,重而厚实,分布于乞沙比克湾至西印度群岛一带的潮间带。

世界上已知精确测定过的活得最久的多细胞个体动物是北极圆蛤“明”,根据贝壳上的“年轮”判断,它已经有507岁了。

2006年英国研究人员从北大西洋海底捕到一只深海圆蛤,并取名为“明”,因为它有407岁,与中国明朝同龄。科学家撬开它打算研究时,不小心把它弄死了,更不幸的是,他们重新读取贝壳纹路后发现它有507岁。好在,科学家还可以从圆蛤贝壳纹路中了解古代海洋。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5张

大蜥蜴
  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恐龙时代唯一存活下来的一种爬行动物,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但由于全球持续变暖,这种被称为新西兰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后可能因为缺少雌性无法繁衍而灭绝。

目前存活的两个大蜥蜴物种是蜥蜴目中唯一存活的物种,它们是活着的老古董。它们也是地球上活的最长的脊椎动物,大蜥蜴3~5年性成熟,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大蜥蜴能活50~80年。一些蜥蜴的寿命介于100年至200年间。

大蜥蜴是一种外形与龙有几分相的爬行动物,身长最长可达32英寸,是2.25亿年前一个与恐龙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的最后一批后代。大蜥蜴的特征相当独特,如最上面的两排牙齿完全盖住了下面一排牙齿。

它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扑食动物的“工具”。它以岛上的野猪、鹿、猴子等为食。

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扫尾巴,就可以将3岁以下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丛中吃掉。吃不完时,它还将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饿时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岛上的野鹿、野猪、山羊和各种猴子,见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饱后,趴伏于丛林间,沙滩上或礁岩上,甜睡,晒太阳。它善游泳,具有潜入水中捕鱼吃或在水下呆几十分钟的特殊本能。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6张

弓头鲸
  弓头鲸,名字得自于巨大而独特的弓状头,是一种属于鲸目的海洋哺乳动物,长成后长度可达21米(雌性比雄性大),躯体非常沉重。鲸脂厚达70厘米,有助于御寒。它为自己开凿呼吸孔。其长长的鲸须类似筛子,用于滤取磷虾等浮游生物。

弓头鲸体长21米,体重190000公斤,雌性比雄性大。体色呈深色,无背鳍,上颚窄,下颚呈弓形。有长达3米的鲸须(为同类动物中最长者)以滤食水中的小动物,在耀眼的阳光下,鲸须常反射出绿色的荧光。和南北露脊鲸一样,弓头鲸的口腔前方并没有鲸须。

唇线长而且弯弓状,喷气孔后方凹陷显着,头部约占体长的1/3,背部浑圆,没有背鳍隆突或脊,体型大而短胖,黑斑点排列如项链(有个体差异),下巴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块(有个体差异),胸鳍宽大,呈桨状,皮肤光滑没有长皮茧或肉瘤,体色呈黑,蓝黑,暗灰或深褐色,有的会掺杂大片灰色斑块,尾干最细的部分有浅灰色斑块两个喷气孔分得很开,喙形上颚狭窄,下巴呈白色末端尖锐,后喙稍微向内凹,中央凹刻明显,尾鳍的宽度可几乎达到全身体长的一半,尾鳍背面的后缘可能呈白色。

弓头鲸也被称为北极露脊鲸,到目前为止它们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一些弓头鲸被发现身上卡着象牙长矛的尖刺,这些都是200年前的捕鲸者捕捉失败留下的。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弓头鲸的寿命至少有211年。弓头鲸的名称得自巨大而独特的弓状头。弓头鲸(又称北极鲸、格陵兰露脊鲸),是一种属于鲸目的海洋哺乳动物。长成后长度可达20米(雌性比雄性大)。它的躯体非常沉重。弓头鲸的鲸脂厚达70厘米,有助于御寒。它为自己开凿呼吸孔。其长长的鲸须类似筛子,用于滤取磷虾等浮游生物。

弓头鲸拥有一副洪厚的嗓子,在迁移、进食、和社交时用以互相沟通。曾估计寿命约60~70年,与其他鲸类相若。但在1993、1995和1999年在鲸体内发现旧的象牙矛尖,触发了对鲸眼结构的研究,因此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至少部分个体是可以活到150~200岁的。另一项研究则显示雌鲸到了90岁仍然有生殖能力。由于其寿命之长,雌性也可能有更年期的现象。这从极大的个体并无幼兽在侧的情形中得到证实。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7张

乌龟
  乌龟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有时特指乌龟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龟科,是常见的龟鳖目动物之一。是现存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除海龟和鳄龟)。

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中国各地几乎均有乌龟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各省的产量较高。广西,山东各地也都有出产,尤以桂东南、桂南等地数量较多。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巴西和朝鲜。

乌龟被认为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它们当中寿命最长的代表是名为哈里特的一只加拉帕戈斯象龟,它在2006年6月因心衰竭在一个动物园中去世的时候为175岁。哈里特被认为是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进行史诗级航行的代表。据说一只名为Adwaita的亚拉伯拉象龟去世时年龄为250岁。

乌龟,泛指龟鳖目的所有成员,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

乌龟是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龟亦是长寿的动物,自然环境中有超过百年寿命的。龟历来被东方人认为是营养滋补和防治疾病的极好食品。人们信它是吉祥的象征、长寿的代表,吃龟肉、喝龟汤也会带来吉祥和长寿。这种观念虽无科学依据,但却有文化传统的支援。

乌龟与陆龟是群以「甲壳」为中心演化而来的爬虫类动物。乌龟最早见于三叠纪初期,当时即有发展完全的甲壳。早期乌龟可能还不能够像今日一般,将头部与四肢缩入壳中。简单的说,乌龟为水栖动物,陆龟则为陆栖动物。乌龟已经在地球生存了几万年,和恐龙系同时期的动物。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8张

太平洋潜泥蛤
  太平洋潜泥蛤,俗名象拔蚌。是已知最大的钻穴双壳类,壳长约18-23厘米,水管可伸展1.3米,不能缩入壳内;体重连壳可达3.6千克。因其又大又多肉虹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象拔蚌”。是蛤属的大型贝类。是一种海产贝类,其两扇壳一样大,薄且脆,前端有锯齿、副壳、水管(也称为触须),这水管很像一条肥大粗壮的肉管子,当它寻觅食物时便伸展出来,形状宛如象拔一般,故得象拔蚌之美名。

太平洋潜泥蛤是已知最大的钻穴双壳类海洋软体动物,壳长约18-23厘米,水管可伸展1.3米,不能缩入壳内;体重连壳可达3.6千克。壳薄,两侧对称相等,身体侧扁,前后不等边;壳体全由霰石所构成,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无珍珠壳层;小月面与楯纹面发育不佳;壳顶不突出;内韧带位於一个匙状的着带板上状(称之“内韧托”);闭壳肌为异柱型;在两壳各有一个类似主齿的瘤状突起(与异齿型铰齿的主齿不同源);行掘穴生活的水管很发达。

头部不明显,只保留有口,口内亦无口腔及齿舌。身体腹面有一侧扁形如斧状的足。鳃的构造复杂,鳃丝间和鳃瓣间有血管相连。外套膜通常有1-3个愈着点。在水流的出入孔处形成水管。其红管肥硕多肉,是着名高档经济贝类。

太平洋潜泥蛤雌雄异体,生殖系统结构简单,仅有一对生殖腺,围绕在肠道周围。瓣鳃类具有独立的、很短的生殖管,在靠近外肾孔处开口到出水腔中。

受精卵经螺旋卵裂,发育成自由生活的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面盘幼虫两侧对称。壳与壳腺最初都是单个的背板,以后外套膜的生长由两侧向腹缘延伸,才形成两枚壳。壳中央外套膜褶皱形成韧带及绞合齿,面盘幼虫经过一定时期的游泳取食之后,或经过很短时间突然脱去面盘,固着在适当的基底上变态成成体。
  每年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7月,盛期为5-6月。个体产卵量达1000-2000万粒,产卵水温为14-17℃。卵径为82微米,受精卵经4-5天,发育成D形幼虫(120-130微米);10-12天发育成壳顶幼虫(160-180微米);30天左右幼虫下沉,随着变态,壳长达350-400微米。前4年生长较快,1龄贝壳长5-6厘米,重36-40克;2龄贝壳长8-10厘米,重200-250克;3龄贝壳长10-12厘米,重400-500克;4龄贝壳长12-15厘米,重500-800克。随着年龄增长,贝壳生长渐变缓慢,但软体生长仍能继续,寿命可达100多年。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9张

管蠕虫
  管状蠕虫又名管蠕虫、管栖蠕虫,是一种大型动物,身长能达到1~2米,直径约数厘米。它们上端是一片红色的肉头,下端是一根直直的白色管子,管状蠕虫因此得名,这也让它们看起来很像白茎红花的巨型花朵。管状蠕虫很有可能是最长寿的动物——科学家估计有些个体可能已经活到了250岁。

管状蠕虫的底部紧紧地粘在海底底层岩石上,红色肉头部分可以活动。红色的肉头有许多片状触手沿着一条中轴线紧密堆积起来,触手上生长着更小的羽状绒毛,看上去像一根美丽的羽毛。平时蠕虫的“羽毛”喜欢伸出管外,在海水里尽量舒展,但是当螃蟹或是科考的机械手不小心触碰了它们的时候,就会整个儿缩进白色硬管,躲着不出来了。管状蠕虫有性别,有心脏,但没有嘴和消化系统,在管状蠕虫的体内聚集着数以亿万计的共生菌,正是在这些细菌的“供养”下,管状蠕虫才得以生存。

管状蠕虫体内的共生菌从热液中获取硫离子,又从海中获得氧气,合成管状蠕虫生存所必须的有机物。所以管状蠕虫必须生活在能同时接触到海水和热液的区域,它们将身体白色的管状部分固定在热液附近以获取硫化物,而将红色的肉头部分漂浮在海水中,与海水充分接触以获取氧气。这样,管状蠕虫底部处于20℃左右的热液附近,上部却接近2℃的海水中,身体跨越十几度的温度梯度,这在其他生物中是极为罕见的。

生活在阳光完全照射不到的深海的管状蠕虫,居然有着和哺乳动物一样鲜红的血液。蠕虫的血液中充满饱和铁质血红蛋白,这也是它肉头部分有着美丽鲜红色的原因。

管状蠕虫生活的海底热液区高温高压,还充满着氢气和硫化氢,对于任何一种我们熟悉的生物来说,只要摄入微量硫化物,就会使血液中的一种酶失活,生物就会因为无法呼吸而立刻死亡,因此硫化物对于生物来讲是剧毒的。但管栖蠕虫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血红蛋白,它们能与硫化氢结合,然后将后者运往共生菌聚集的地方。既防止了有毒气体与酶结合,又避免了中毒。

长命百岁,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 第10张

红海胆
  红海胆,一种生活于沿海浅水域的形体小、刺状无脊椎动物,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动物之一。它们能够存活100年,有些甚至可以存活200年或更长,并且保持健康状况,毫无衰老的迹象。

又名巨紫球海胆,只能在太平洋中发现它们的踪影,主要生活在北美的西海岸沿岸。它们生活在浅滩区域,有时候是岩石上,或者低潮线向下90米的水中,但是它们不会呆在波涛汹涌的地方。它们把自己的体刺用作高跷在海底爬行。因为一些个体的寿命超过了200年。

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够永恒地存活,但这些红海胆似乎接近“不朽”,它们可能死于食肉动物的猎取、物种疾病或者被渔民所捕获。即使是有100年高龄的红海胆,仍然可能再活另一个100年,或者像刚10岁的红海胆一样地旺盛繁殖。

事实上,那些成熟些的红海胆,它们能产生大量的精子和卵子,并且完全有能力繁殖,尽管它们已经不可思议地年长。在海胆中没有所谓的更年期。

这种小型海洋动物,生活于从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Baja的太平洋沿海浅水域和其他海洋,以海生植物为食,用身上尖刺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从历史上看,红海胆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